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是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保障。“十四五”時期,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進入關鍵時期。
2021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規劃首先對“十三五”時期生活垃圾處理現狀進行了總結。“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建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500多座,城鎮生活垃圾設施處理能力超過127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2%,全國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全國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燒廠254座,累計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500座,焚燒設施處理能力58萬噸/日,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約45%,初步形成了新增處理能力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發展格局。
同時,規劃也就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一是全國約有50%的城市尚未建成焚燒設施,大多數縣城焚燒處理能力有較大的缺口。二是受經濟條件、人口數量、運輸條件等限制,中西部地區尚未探索出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成熟高效、經濟適用的焚燒處理模式,垃圾焚燒處理水平低于東部,東南沿海城市焚燒處理率超過60%,而中西部地區焚燒處理率不到50%,特別是西部人口稀疏、位置等特殊地區。
“十四五”規劃對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鼓勵利用已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用地建設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不具備建設規模化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條件的地區,可通過跨區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設焚燒處理設施。全面排查評估現有焚燒處理設施運行狀況和污染物排放情況,對于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設施,要加快設施升級改造。
由此可見,垃圾焚燒發電將成為城鎮生活垃圾處置的主要方式。垃圾焚燒發電一方面可以避免填埋處置產生填埋氣而形成的溫室氣體,另一方面替代化石燃料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對于垃圾減量化作用明顯,在“碳達峰、碳中和”和垃圾分類的雙重背景下,垃圾焚燒發電將成為環保領域越來越重要的垃圾處理處置末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