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的主要任務
數據來源:發改委
垃圾焚燒作為“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不僅國家引起了高度重視,各地相關企業也紛紛對焚燒設備開展升級和創新工作。數據顯示,2019年,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市場規模約為221億元;2020年將在168億元左右,與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受設備升級與疫情影響。
2016-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市場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數量和焚燒能力方面,日本、美國、德國居世界前三。其中,日本是對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最徹底、垃圾焚燒比例最高的國家。
不過,在國家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與焚燒相結合的主基調,以及城鎮化率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下,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雖然逐年增加,但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也日益提升,并有望成為未來垃圾無害化處理的主流方式。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為766195噸/日,處理量為22565萬噸。其中,生活垃圾無害化焚燒處理能力為364595噸/日,占比47.6%,處理量10185萬噸,占比45.1%。
2014-2018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數據來源:環保網
2014-2018年我國垃圾焚燒處理量及占生
數據來源:環保網
不過,對于繼續投資垃圾焚燒發電的企業來說,此次《方案》將300噸劃定為垃圾發電的適宜起步規模,限制了垃圾焚燒發電的潛力,再加上垃圾發電國家補貼退坡的趨勢,從而削弱了“零填埋”對垃圾焚燒的促進作用。
那么企業是否能繼續積極發展或者投資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呢?從長期市場而言,垃圾焚燒發電的長遠發展將使得行業成本逐漸降低。同時,也有不少人預測,后期政府將提高垃圾的處置費用,來填充電價補貼和環保成本支出所造成的“窟窿”。但是鑒于目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已經進入市場“紅海”階段,百分之百依靠財政補貼為其托底的時代已過去,這也是給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一個提醒。
來源:觀研天下,如侵刪